焦作女孩被同班同学在教室内逼着用嘴翻捡垃圾箱里的食物,江苏一初中女孩被同班几个女孩脱衣殴打……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,让人不禁想问: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?(10月16日《濮阳早报》7版)
十四五岁的年纪,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花季,可一件件校园暴力事件让花季因此蒙上几丝阴影。点击网上流传的校园暴力视频,那些小小年纪的孩子对待同龄校友的手段之狠,令人目眦欲裂。但是,当义愤的怒火和揪心的悲痛平息后,我们必须要反思:到底是什么让校园暴力频发?是单纯的青春期叛逆吗?还是有些孩子天生很坏?经过反思我们会发现,校园暴力频发,责任不仅仅在于孩子本人,还在于家长、老师、学校及社会。
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施暴者。回想一下,谁家的孩子不是在小时候特别招人怜爱呢?就连“银枪小霸王”李天一,小时候也是懂事、上进、多才多艺啊。真正让孩子“变坏”的,是成长过程中的事情。有些家长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,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;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,让孩子养成孤僻、叛逆甚至有暴力倾向的性格;要么放任自流,任由孩子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,导致孩子一天天变坏。而有些老师,或者说大部分老师,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,对那些学习成绩稍差、学习习惯不好、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,要么放任不管,要么恶意惩罚,极尽羞辱之能事,让那些本来通过感化可以挽救的孩子,离好孩子标准愈来愈远。有些学校在校园暴力发生后,要么在双方家长中间和稀泥,大事化小小事化了,要么想方设法隐瞒,客观上助长了校园暴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。而我们的社会,网络、影视上充斥着暴力镜头,也让喜欢模仿的孩子最终成为施暴者,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。
对部分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进行梳理,我们会发现,那些施暴者多半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,也多半出生在父母离婚、家庭矛盾大、父母做生意繁忙、“官二代”等家庭中。初中生为什么易发生这样的事情?说到底还是与这阶段孩子的心理、生理特点有关。青春期的孩子身体正成长,心理正叛逆,对各种社会秩序都想挑战,若引导不好,孩子就容易出问题。那些夫妻离婚、家庭矛盾大、做生意繁忙的家庭,他们和工薪族相比,教育孩子的时间更少,也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、健康、和睦的环境,导致孩子在心理有问题后没地方诉说,以至于用暴力的方式来发泄。
制止校园暴力,需要从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各方面多管齐下。家庭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,学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,社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。一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,家庭、学校、司法部门,绝不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,对施暴者轻描淡写地处理。要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戒,要让施暴者的父母赔偿受害方精神、生理、物质上的损失,要让事发学校负责人受到严肃处理。只有严厉惩戒,才能引起重视,进而在各方面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。
新闻热点